原来《红楼梦》里藏着这么多老南京话
南京万象书坊
2017-03-17 07:57:38

1.

" 韶 " 字就是曹雪芹 " 发明 " 的

据红学家研究,仅《红楼梦》前八十回,便出现了 1200 多处南京方言,我们熟的 " 韶 "、" 恶赖 "、" 安生 " 等南京话在书中比比皆是。

" 曹雪芹是一个深受南京话熏陶的人。从康熙二年起,曹家祖孙四代在南京生活达六十三年之久。南京不仅是他的出生地,也见证了曹氏家族的鼎盛与衰败。可以想象,在曹雪芹周围,说南京方言的人应该很多,尤其是那些仆佣以及他们的眷属。即使在曹家抄家后迁居北京时,也会有部分家奴随主北迁。但语言是自幼习成,骤难改易。"

少年曹雪芹画像与 13 岁前在南京的履历。

然而,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大量使用的南京方言,很多地方是采取了 " 按音借字 " 的方式,以便让南京方言能 " 落纸笔 "。而在此之前,几乎没人做过,红学研究者认为,这是曹雪芹对南京方言创造性的贡献。

" 古都南京,千百年来,上演着无数可歌可泣、可悲可叹、可书可写的故事。然而,自古至今却没有一本完全用南京方言写就的书。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南京方言中有很多词、很多字具有‘不可书写性’。" 在南京方言中,有很多常在嘴边说的话却找不到相应的字,无法写在书面上。出版过的两本有关南京方言的字典以及书籍中,对于各种方言字也只是用音标标出,而没有具体字," 比如:淋湿了,淋雨,南京话叫 do(入声)雨,do 潮了。这个 do,就没有相对应的字。"

小说红楼梦对大观园的描述,

折射了明朝郭府曾经的辉煌。

南京话把 " 唠叨 " 说成 "sao(阳平)dao","sao" 原本没有相对应的字,而《红楼梦》第二十四回:" 贾芸听他韶刀的不堪 ",是曹雪芹按南京方言中的音借用了 " 韶 " 这个字。

2.

重温那些消失的老南京话

如今的南京话和曹雪芹时代已有很大的差别。过去南京话中的许多词汇在今天的语言中已逐渐消失。" 严格地说,现在很多人说的南京方言其实就是用南京语音加上普通话的词汇构成的。曹雪芹却在《红楼梦》中为南京方言保留了很多‘古貌’。现在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再保留在如今的南京方言中了。"

《红楼梦》中," 嬷嬷 " 这个称呼用得较多。黛玉的奶娘王嬷嬷,宝玉的奶娘李嬷嬷,以及周瑞家的、赖大家的,都被称作 " 嬷嬷 "。" 这是南京方言中对成年已婚妇女的称呼,应该读作 "ma ’ ma"。按南京方言的语音习惯,一般重叠字称呼都是前一个字读上声,后一个字读入声。因此,‘嬷嬷’的读音也是 " 嬷(ma 上声)嬷(ma 入声)。成年未婚妇女被称作 " 孃孃 "(niang ’ niang),现在这些都几乎不用了。"

南京的石头城图画与石头记对荣国府和宁国府的描述。小说中主人翁名为冷子兴,很容易联想到陕国公郭子兴。糊涂僧判葫芦案的故事,其实就是明朝嘉靖年间翊国公太师郭勋大案的平民版故事。

第六十一回,林之孝家的向平儿形容 " 秦显的女人 " 的长相时说她:" 高高的孤拐,大大的眼睛 "。" 老南京人都知道‘孤拐’指的是颧骨,这个词在南京话中已经消失很长时间了。" 其中 " ‘嚼’、‘嚼蛆’在南京方言中是带有戏谑意味的‘议论’、说话的意思,《红楼梦》中多处出现这个词,就连林黛玉也会说。"

除此之外,书中像 " 马子盖 "(即 " 马桶盖 ")、" 小杌子 "(一种没有靠背,低矮的小凳子)等名词现在南京方言中也基本上不再使用了。

1928 年的南京地图,尚标有南京郭府的位置。

1,为清江宁府暑旧址;2,为明朝的郭府旧址;

3,为石头城旧址。郭府北邻的曹都巷,或许为曹氏明朝先人的居住地。

3.

掌故重识南京

对于《红楼梦》中缩写的 " 金陵 " 是不是南京的争议,从未停止。" 从宝玉与警幻的对话来看,‘金陵极大’,表明它的范围绝非一个南京城,但是南京却是书中着重描写出现的。" 书中多处的地点描写其实都能在现今的南京城内找到真实地点。

" 书中的鼓楼西大街就是南京鼓楼,北门外头桥与当日南京北门桥的自然环境也正相契合。而第四回‘葫芦僧乱判葫芦案’的地点则是如今的几经更名的府西街。" 第四十五回写宝玉冒雨打着明瓦灯到潇湘馆探望黛玉,更有掌故。

自明太祖朱元璋开始,郭府数辈与皇家联姻,图中省亲的场景,

也许是明仁宗皇帝贵妃郭端肃回家场景的再现。

" 蚝光,出阳江海中,蚝别种,无肉,治其壳,施以窗槅,薄而光明,谓之‘明瓦’。南京不产海蚌、蚝之类,由于它脆而易破,加上运输的麻烦等原因,故南京人用它们作明瓦原料的不是很多,大量的明瓦是用羊角熬煎成胶然后再挤压而成的。现今南京新街口附近的明瓦廊,从明初至清末就是生产和经营明瓦以及明瓦灯的地方。"

(编辑 李蔚蔚)

原网页已经由 ZAKER 转码以便在移动设备上查看